Discuz! Board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1009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大陸尋人Google的產徵信社推薦品策略:兩邊下注

[複製鏈接]

772

主題

772

帖子

3144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3144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5-7-18 14:21:00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可以這麼說,Google的一整個產品線就是一系列可觀的A/B測試。大家應該都聽說過“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上。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永遠都要有B計劃,它讚美的是多樣化的優點。看看Google貌似混亂和令人困惑的產品線你會發現,其實這家公司正謹守著這一價值觀。Google往往喜歡針對同一客戶群推出多項競爭產品。這樣的話,如果一個產品失敗了,也許另一個產品能夠補上。最極端的例子是Google的即時通信解決方案。Android上一度曾出現過4款不同的產品:Google Talk、Google+ Messenger、Messaging (Android的短信應用)以及Google Voice。Google Hangouts最終勝出,把其他的都合併進了一個平台。Google現在終於有了一個統一的即時通信平台了,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吧。且慢,據印度經濟時報報導,Google已經在開發第5款產品了。據稱這款即時通信產品將不需要Google賬號,其目標針對的是Whatsapp。Google的KitKat(Android 4.4)把原來的SMS應用撤掉,用Hangout來代替發短信,而到了Lollipop又添加回一個SMS客戶端,所以很快我們又將回到有3個短信客戶端的情況了。更新後一體版的Hangout由給Android增加了第二個撥號應用,這樣現在除了KitKat引入的Google Dialer以外還有一個新的能撥打VOIP電話的Hangout Dialer。現在用戶要求統一撥號應用的呼聲也開始高漲起來。不過Google平時就是這樣折騰的。其行動表明,自己並不相信一個問題只有一種解決方案,哪怕這樣會讓用戶的日子好過得多。因為它需要應對外部各個領域的競爭對手,而且Google似乎也認為沒理由競爭就不能出自內部—讓自己的產品自相殘殺。Google Dialer與Hangouts Dialer其效果就是Google幾乎所有的產品目錄似乎都要進行大型的A/B測試。正如Google的搜索引擎不斷從Web上收集數據加以學習和改進一樣,Google公司本身也是這麼運作的。它給單個問題提供了多個解決方案,希望能從中決出優勝者。還是以即時通信為例:Google有4個短信客戶端,每一個都採用了不同的辦法去解決問題。Google Talk是傳統的即時通信客戶端,跟AIM是同一路數。Google+ Messenger是個IM客戶端,也是社交網絡一部分的—是Google版的Facebook messenger。Messaging(Android原版的SMS)應用是單純的手機SMS應用。Google Voice則把SMS系統搬到了它的耳朵,讓用戶可以擁有一個電話號碼,收聽語音郵件,並通過互聯網閱讀和發送短信。一個問題有4種解法是很混亂,但它確保了無論哪一種方法勝出,Google都將在該領域擁有一個競爭者。對於用戶來說,自己本來只是想約朋友出去喝一杯,但現在卻要想清楚用哪個去約,這無疑是件痛苦的事情,不過Google對此似乎並不擔心。只要用戶選了其中一個它就可以偷著樂。即時通信只是其中一個例子。實際上Google幾乎每一個產品目錄都有多個項目在互相競爭。Android vs Chrome OS—最後決出兩位獲勝者?很好!很多人會問:“為什麼Google要弄兩個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統?”跟即時通信一樣,Chrome/Android使得Google在操作系統領域無論風往哪邊吹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。計算的未來是基於app的智能手機式的OS?還是依靠互聯網、一切都是Web應用的雲OS?無論是哪一種,Google都留有一手。現在的情況是Android和Chrome都做得很好。Chromebook已經壯大到足以威脅Windows,而Android則已經佔據了80%的智能手機市場。做兩套操作系統有很多重複工,但是最近二者界限開始模糊。Android的Google Now登錄上了Chrome。Chrome OS的通知面板看起來幾乎就是從Android剝下來的。而Android L最新的app允許Chrome瀏覽器標籤顯示為獨立應用,成為Web應用的一等公民。目前來看,這兩操作系統還是井水不犯河水,Chrome仍堅守桌面和筆記本,Android則佔據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,但是硬件也已經開始模糊了。我們可以看到在筆記本(以及大量混合平板/筆記本設備)上跑的Andr​​oid,還有裝Chrome OS的平板。Google也在利用Chrome和Android進行A/B測試,看看有多少OEM能夠修改它的代碼。Android允許任何人修改,而Chrome OS OEM則不允許改變底層代碼或界面。通過這樣Google獲得了升級影響的第一手資料。Android到處都要求升級,但往往有數月的延遲,且經常不升級,而Chrome OS代碼的不可變更使得Google可以維護一套集中升級系統,只需一天就能完成一切升級。有了這些A/B測試數據,Google認定Chrome OS更適合於升級的情況,因此會對Android Wear、Auto及TV採取相同的策略。這些產品Google均不允許OEM改動,並由自己來運營一套中心化的升級系統。Android Wear vs Google Glass—嘗試不同的形態因子、價格和平台未來的可穿戴計算會是怎樣的呢?對於這個問題,Google還是用A/B測試來驗證:一個是頭戴式平顯,另一個是一塊微型的計算化腕錶。兩個項目的價格點很不一樣(Glass為1500美元,而Wear大概是200到250美元),其產生的社會影響也有很大的不同。Glass是戴在臉上的,它挑戰傳統,把攝像頭對準了每一個人每一樣東西。相比之下,Wear是不動聲色的可穿戴技術。沒人會出於社會禮儀反對你佩戴計算機手錶,而如果硬件設計得當的話,大家甚至都不會注意到你戴了手錶。這兩個項目還是對平台策略的一次測試。Glass是Google在垂直領域按照蘋果的風格做事的首次嘗試。除了Google,沒人做過Glass設備,而軟件則是針對硬件量身定制的。Wear是Android式的平台—Google做軟件,別的公司做硬件。現在Wear似乎趕跑了Glass,不過Google堅稱兩項目仍將共存。Google甚至說Android Wear的通知技術將引入Glass。Google本可以把焦點轉向Wear,取消掉Glass,但它沒有這麼做。因為它需要內部競爭。Gmail vs Google Wave—自己想要顛覆自己在技​​術領域,長江後浪推前浪早已司空見慣。既有公司告訴自己說大家過去一直在用的在將來也會足夠好用,此外他們還掌握這市場份額優勢。然後新東西開始起勢,原有的市場領導者就被趕下台了。如果不能迅速調整,老產品往往很快就會失勢,淪為想在本領域一試身手的更大的公司的品牌或專利組合。Google不希望被顛覆,哪怕是很小的一個獨立市場。所以Google不怕嘗試去自我顛覆。2009年的Google Wave就是這樣,它試圖在Gmail成為市場領導者之一時干掉電子郵件。電子郵件技術已有30年曆史,Google希望,通過應用一些現代的AJAX技術能夠革新在線溝通。結果是一個即時通信、電子郵件、文檔及實時逐字母輸入的狂野(和復雜的)組合。大多數公司都不會對自己的明星產品出手,但Google不這麼看。如果Wave的夢想成真,它會幹掉Gmail,而Google就會用一個新的市場領導者替代舊的。不過Wave表現不好,其界面過於復雜,並且與更多現有的溝通方式缺乏互操作性。1年後,Wave關張了。所以你看,Google試圖幹掉Gmail,但它依然活蹦亂跳。可無論結果怎樣,Google都是贏家。再次地,如果你跟自己競爭,你幾乎總能推出一位獲勝者。Google TV、Android TV vs Chromecast—一旦“A”失敗,再弄個新的“A”出來電視是什麼?是有著專門界面的媒體中樞?還是其他設備內容的從屬屏幕?Google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,一個是約300美元的Google TV,另一個是35美元的Chromecast電視棒。這兩個一個又貴又復雜,另一個簡單得要命,價格低到購買可以隨性。便宜簡單的最終勝出—Chromecast銷售大獲成功,賣出了數百萬,而Google TV則一落千丈。這輪A/B測試似乎已經以Chromecast的獲勝告終了,但Google並沒有把焦點放在Chromecast身上。當某個“A”角失敗後,Google又弄了個新的“A”繼續測試。Android TV,作為TV計算機的全新嘗試,將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再度出擊。實際上,Google在客廳有一堆的參賽者,並且總是同時至少有兩個玩家在場。比方說Google TV(2010-2014) vs Nexus Q(2012),Google TV vs Chromecast(2013至今),現在則是Android TV vs Chromecast。這個例子也許會讓我們重新審視Google Glass的未來。雖然Wear看起來是更好的產品,但是若干年後再看到全新的Glass產品出現也不出奇(注:實際上現在Glass 2.0已經在路上了)。數不勝數Google歷史上這種內部相殺的情況屢見不鮮。Nexus vs OEM —誰能做出更好的智能手機?Google還是現有玩家?Google.com vs iGoogle —搜索應該是簡潔的白頁,還是堆滿各種小工具的可定制界面?Google Video vs YouTube —Google應該只做搜索引擎還是直接託管視頻?Google Maps vs Waze —Waze是為了獲得交通流量數據而收購的,但不要指望Google很快會把它合併進Maps。Google Maps vs Google Earth —怎麼做更好?在Web上開發地圖系統還是做一款桌面應用?Google+ vs Orkut —社交網絡決戰!Google+勝出,但後來兩個共存了3年。Google Play Musc All Access vs YouTue Music Key —Google已經有了一個音樂訂閱服務,但是還是推出了第2個。Eclipse vs Android Studio —開發Android?你有兩個IDE選擇。一個是大多數Java開發者熟悉的,另一個是基於IntelliJ的針對Android的定制解決方案。Android Gallery vs Google+ Photos —Nexus 5上Google推出了2個照片應用:一個針對本地照片,另一個針對Google+雲存儲。原生移動app vs移動Web應用 —Google產品有原生移動app,但是做的事情一樣的移動網站也還在繼續開發。你可以說這些針對的是非Android及iOS設備,但Google似乎並不希望自己的app出現在其他平台。這種多產品策略對於Google的長期健康來說是好的,但它也浪費了許多資源。到處都是重複的工作,但Google的Adsense和Adwords帶來了那麼多的收入,至少現在Google揮霍得起。這對於客戶來說也不是最好的。它往往會給用戶選擇造成困惑,不知道在Google的生態體系裡面應該如何二選一,尤其是在智能手機上面同一用途的app往往有好幾個。雖如此,但Google更看重長期市場存在而不是短期的易用性。這一點也許是Google和蘋果最大的不同。蘋果提供了一個聚焦的用戶體驗,非常容易理解。Google則對做任何事情都提供了多種手段,有的做得不錯,有的則過於復雜,而有的則是“殭屍產品”—未曾積極研發但一直都在好些年。公司偶爾會通過“春季大掃除”的形式來整理多產品策略帶來的混亂。2011年,Google第一次開始產品批量清退時用了“有的放矢”的說法,但是現在Google推出新產品的速度似乎比清理老產品的速度要快得多。有時候Google看起來純屬手賤無法控制自己。幾波人同時做一件事的方式已經成為公司文化的DNA。公司大部分的時間都是“三頭統治”,由Larry Page、Sergey Brin以及Eric Sc​​hmidt共同運營公司。Larry Page最終成為CEO,但Sergey Brin現在把持著Google X,這基本就算是Google內部的迷你Google—這家公司根本停不下來多樣化的腳步。所以下一次你看到Google的兩款競爭產品希望它們合併時,你得知道這並不能解決問題。Google最終還是會折騰出新的內部競爭者,然後再度冒出2款做同樣事情的東西。Google就是這麼愛折騰。如果你是Google的用戶,對此會感到沮喪,但沒辦法,Google就是這樣。Google X 生命科學分部的負責人Andy Conrad在《財富》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:對於一個問題Larry會嘗試用1、2種辦法去解決,並且在策略上會對兩者都同時下注。這個也許就是本文的最好註腳。本文編譯自:arstechnica.com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遊戲神人論壇Inc.

GMT+8, 2024-4-30 06:04 , Processed in 0.044910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